北德州淨宗學會 (North Texas Pureland Learning Center) 的精神导師,釋淨空上人。本學會珍視上人的師承,上人師承老師李炳南, 李炳南老師受教於印光大師。我們遵守上人的教導:一個老師,一門深入,長時間的薰修。上人所遺留的學佛教材,從淺入深,完完整整,殊勝珍貴。
末法時期 淨土成就
佛陀教學,善巧方便,隨眾生根機,應病與藥。佛在《大集經》中告訴我們,「正法時期,戒律成就」,佛滅度後的第一個一千年,此時期教法住世,依教法修行,持戒就能證果;「像法時期,禪定成就」,佛滅度後的第二個一千年,此時期雖有教法,但單靠持戒不能證果,還需要修定;「末法時期,淨土成就」,末法一萬年,此時期眾生,根機漸次低下,加上外有誘惑,內有煩惱,因此想要修行證果,愈來愈困難。佛陀慈悲,為生在末法時期的我們,指出淨土這條明路,一條「萬修萬人去」的歸路。
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講經三百餘會,幾乎每一會都提到淨宗的殊勝。佛所說的一切經,最後都匯歸到《華嚴經》,而《華嚴經》末後則以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足見極樂世界是修行最圓滿、最究竟之皈依處,而淨土法門則是整個《大藏經》的歸宿。
《無量壽經》、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,這三經專講西方極樂世界。
《無量壽經》可以說是淨土概論,將西方極樂世界整個的介紹給我們,它的緣起,西方極樂世界怎麼來的,它的歷史,它那些狀況,我們去的方法,九品因果,說得非常的周到,所以它是淨宗第一經。
《阿彌陀經》雖然與《無量壽經》是同部,文字少,說得簡單,它內容的重點像古大德在註疏裡面講的一樣,勸信、勸願、勸行。信願行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資糧,是三個必須的條件。蕅益大師著的《要解》是以「信願行」為《阿彌陀經》上的三資糧。
《觀無量壽佛經》的內容是講念佛法門的理論方法,理論的基礎,特別是兩句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這是淨宗的原理,以及講九品因果,我們修什麼樣的因,到西方極樂世界證什麼樣的果
淨宗學人日常生活規範就是這五種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不能夠違背這五個標準。
淨業三福第一條裡面包括儒釋道三個根,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落實在《弟子規》,「慈心不殺」落實在《感應篇》,後面一句「修十善業」,《十善業道經》,這三個根本的根本。沒有這三樣,無論修學任何法門都不會成就,念佛也不會往生。念佛人只能夠說跟淨宗、跟阿彌陀佛結個緣,這一生不能成就。依照這個規矩去修,這一生決定生淨土。
淨業三福: 一者,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;二者,受持三皈、具足眾戒、不犯威儀;三者,發菩提心、深信因果、讀誦大乘、勸進行者。
六和敬: 見和同解、戒和同修、身和同住、口和無諍、意和同悅、利和同均。
三學: 戒、定、慧。
六度: 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。
普賢十願普賢十願: 一者 禮敬諸佛,二者 稱讚如來,三者 廣修供養,四者 懺悔業障,五者 隨喜功德,六者 請轉法輪,七者 請佛住世,八者 常隨佛學,九者 恒順眾生,十者 普皆回向。
你能把淨業三福這個最高的原則把握住,三個根紮好,修六和敬,修戒定慧,你能生凡聖同居土。如果你能做六波羅蜜,菩薩六度你能夠做到,你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。你能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都做到,恭喜你,你生到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。佛菩薩給我們說的這些方法,我們要聽話,我們要真幹。這五個科目在這一生當中真做到了,真往生到實報土!
修行沒有別的,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從早到晚,居家過日子,工作待人接物,起心動念,不違背佛的教誨,這聽話,這都是佛教的,依教奉行,真幹,真正落實,你就成就了。
文摘恭錄_淨空老法師《淨土大經解演義》
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面所說的,韋提希夫人遭了家庭、國家的變故,對於人生、世間,灰心到了極點,求佛幫助,有沒有好的地方可以往生。釋迦牟尼佛答應她的請求,把十方諸佛的剎土,用佛的神力變現在她面前,佛沒有為她介紹,讓她自己去看。她看了之後說:「諸佛剎土雖然都很清淨莊嚴,但我希望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」這是她自己選擇的,不是釋迦牟尼佛推薦介紹的。她的選擇很正確,釋迦牟尼佛非常歡喜,夫人隨著就請求世尊,教給她去的方法。
世尊在沒有講方法之前,先教她修「三福」,而且告訴她這三福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這一句話非常重要。三世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換言之,一切諸佛成佛所修的法門不同,所謂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但任何一個法門都能成佛。法門雖不相同,無論哪一個法門都不離此基礎。好比蓋房子,不管你蓋多高,蓋什麼樣式,「三福」是地基,地基是相同的。基礎不好決定蓋不成功,所以,我們修行先要從基礎上修起。念佛人多,往生人少,什麼原因?地基沒做好,佛是念得不錯,不是善人,所以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相應,這不能去,多可惜!
後來佛跟韋提希夫人講《十六觀經》,十六種方法,任何一種方法成就了都能往生。並不是十六種方法統統要學,不是的,一個成就了一切都成就。韋提希夫人跟她五百宮女,統統念佛往生,都是上品上生,不可思議。證明善導大師所說的,「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」。
文摘恭錄_淨空老法師《淨土大經解演義》、《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菁華》
阿闍世王懺悔往生
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裡面講的阿闍世王,受了提婆達多的挑唆。提婆達多對於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成就非常嫉妒,他也很聰明,總是想方設法,希望破壞佛法,把釋迦牟尼佛除掉,他就取而代之,這是他的企圖。阿闍世王那個時候是太子,提婆達多教他陰謀,用現在的話來講,就是搞政變。提婆達多告訴阿闍世王:你作新國王,我作新佛,我們兩個合作,來統治這個國家。所以阿闍世王就奪取他父親的王位。阿闍世王也是一時糊塗,殺父親、害母親,把他母親囚禁起來,他做了國王。所以他造的是五逆十惡罪,殺父、害母、破和合僧、出佛身血,統統都做了。這樣的罪業,佛所有經論裡頭的懺悔法,都沒有辦法能懺除他的罪。
阿闍世王到臨終的時候才後悔,才懺悔,念阿彌陀佛,一心念佛求生淨土,他真的往生了。所以淨宗法門了不起,造五逆十惡的罪業,要墮阿鼻地獄都有救,只要是真懺悔、真回頭。所以,《大藏經》裡頭有一部《阿闍世王經》,釋迦牟尼佛介紹阿闍世王生平這些事蹟。他往生品位還挺高的,我們聽佛在經上講的,的確是感到非常意外,他是上品中生這麼高的品位。這個事實使我們深深感到,世間造作一些罪業的惡人,我們決定不敢輕視他,為什麼?也許他到臨命終時懺悔往生,品位還高過我們,我們還比不上他。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人,一種是平常念佛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這個九品往生的;另外一種人,是臨終懺罪往生的。懺悔往生,是什麼樣的品位,完全看懺悔的心,看懺悔的力量。所以一個人,造作極重的罪業,到臨終真正懺悔,還是能往生,還是能得度。要問這是什麼道理?實在講,道理是一個,沒有兩個,「萬法唯心」,正是《華嚴》所講的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看我們那個心念怎麼轉法,要轉得快,要真的轉過來,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闍世王的往生,這一個例子造五逆罪,上品中生。因此懺悔往生的這一些人,往生的品位往往不可思議。
文摘恭錄_淨空老法師《大乘無量壽經》
註:文字來自 - 華藏淨宗弘化網